每一年回家乡过年,逢耳必定会听到我家阿公说做人的道理。不知听了几百回了,听者都会背了,但阿公就是‘百讲不厌’。但在众多孙子当中,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耐性地听完他的‘讲道’,就逃之夭夭了,不然就是很呆滞地坐在那里听他讲完。(嗨呀,老人家嘛,通常都比较长气一点。)
话虽如此,身为长孙的老爹,一年也只回家乡那一两次。所以每每阿公一开讲,老爹都勉为其难地洗耳恭听,当作复习卢家的家训。偶尔也给些回应,不然阿公以为他讲给墙壁听。哈!可怜的是老婆大人。每每开讲她都好像‘鸭母听雷公’,听不懂。咱俩结婚迈入了第五个年头,但老婆大人对‘兴化话’的理解能力大概还停留在5%吧。
虽然阿公的故事很多。但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则有关‘金婴’的故事。就让老爹也在此献丑来开讲一下吧。
话说很久以前,有一户人家,过着贫穷的生活。但是一家人都过得很知足,很开心。也怀有好心肠。时常帮助有需要的人,尽管自己过的也很贫苦,常常三餐都不能温饱。
就在一个农历新年的除夕夜,当这户主人家正为晚上的晚餐烦恼时,突然门外一阵急促的叩门声。门打开,外面站着一名妇人,身穿破烂薄衣,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孩。
“先生,请行行好,让我借宿一晚吧!我可怜的孩子刚刚去世(病逝),原本想搭今晚的最后一班船回乡。也来不及。今晚无处可去,又身无分文。。。”妇人颤抖地说道。
过年遇丧事是很不吉利的。更何况是在除夕夜。然而这家人二话不说,把那妇人请进屋取暖。虽然明知晚餐有限,但他们也愿意与她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。(试问,现今有谁会酱做?少之又少!)可怜的是那还入世未深就逝世的婴孩。
第二天一早,妇人没辞行就离去了。可是她竟留下了那‘婴孩’,连同包裹布。主人家不知所措,该怎办才好?又不敢走近去看个究竟。最后没法了,也得鼓起勇气上前翻开那裹布。往里头一看,个个都吓呆了!里面裹的不是什么婴尸,而是形状长得像一个刚出生婴孩的金块!足足有几公斤重呐!里头还有一字条写着‘感谢状’给这主人家昨晚的留宿。
主人家简直不敢相信。心想这么贵重的礼物不能收啊!一定要把它物归原主。就先把金块收藏起来。另一方面,到处打听那妇人的下落。几个月后,还是没她的下落。亲朋戚友就劝主人家说既然是礼物了,那就别辜负了人家的一番心意,好好利用它吧。听罢,就把它变卖了做小生意。后来越做越成功。这户人家也从来没停止过行善。
讲完了。是不是有种似曾听过?其实,类似如此的‘好心有好报’的故事千篇一律。最重要的是我们听了有没有真正地去做。阿公说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哦!真不真,不重要咯!试问,世上真正的财富,何止是一块金所可以媲美的?做人最要紧是要有良心、处事待人要对得起自己。
嗯。。。今年回家乡要阿公多讲些故事才行!
6 条评论:
为什么我都没有听过?我只知道外婆有重复不完的故事,就不知外公也有重复不完的故事。。不要说我没有听他们说故事,我也是忠实的听众。。。奇怪,我错过了吗?燕。。。
燕表姐,
你不熟,大概有以下的原因:
1)你的兴化话不pass!
2)你只注意阿麽的故事!
3)阿公讲故事是,你都在梦游。。。
嘻嘻嘻。。。其实,这篇我有改编10%。原创的,我不是100%记得咯。
嗯,老人家都是这样的,我经常也当最佳听众。
donlim,
其实,有时候是应该与他们多交谈,这样还可以消除老少间的隔膜。增进彼此间的感情。
"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"
有机会听听就是福气.很高兴在看那讨厌的政治垃圾时看到了你的BLOG,也让我看到家乡的孩子们都有这么好的文采.我们家老一辈子都没读过书.在教养孩子时都是用"典故"或"故事"来做举例.类似的故事我父亲也讲过.记得他说的是牛车里放了要运回乡的先人.故事的细节不重要...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后代,都有听懂"助人为快乐之本"的精神.
加油.
Peter Ngu,
难道你也是兴化人?搞不好咱们的曾祖父是同一batch 的?哈哈哈!
有空常来哦!
发表评论